当前位置: 金丝雀 >> 金丝雀生活环境 >> 小徐说史亚圣曾苦等三日孟子离齐后的纠结
书接上回:
我已年近半百,达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可是能自己毕生追求的儒道却依然没有得到实现,我就如儒道圣人孔夫子一样,一辈子都得不到际遇了吧。在离开齐国的都城几里外,我还是停下了脚步,想起了齐宣王对我一再挽留的情景,不免踌躇起来。
对啊,我年纪大了,离开了齐国,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再找到这样一个传播儒道的好机会了。此时,我的弟子也有留在齐国的,但公孙丑一直跟着我,他扶我下了马车,在大路边上的一处茶摊坐下。老板给我们上了茶,此时狂风大作,黄沙漫天,我宛如进入了另一番思绪中。
滕文公去世大雪封城,孟子感怀仁政不易此时我的思绪回到了那一天,在我离开滕国在齐国当客卿后不久,一个噩耗传来,滕文公去世了。据说当时滕国的百姓跪地送行,但就在选定日期的时候,发生了怪事,天上下了一场大雪,封闭山林,鸟雀绝飞。举国上下,人心惶惶,以为是滕国触怒了神灵。
滕太子效仿了父亲之前的做法,穿着破旧的衣服,日日吃着素食,整个国家也无需多加管束自动就绝了声乐之乐。滕太子知道是父亲的功劳,越想越难受,不觉间早已泪流满面。于是对外说:“是因为先王不忍离开滕国,这才天降大雪啊!”
的确,这一场大雪下得甚是蹊跷,有农民圈养的牛曾逃出去,也只能在茫茫雪地中找到一个脊背的影子罢了,雪深到牛眼,当真是闻所未闻,如果不是天有指示,那必然是有祸端将起。
滕文公一生都在行仁政,百姓们自然相信是先王爱惜百姓,果然在滕国百姓的支持下,滕文公的安葬之礼延期了,齐宣王听闻后居然也感怀滕文公的贤明。
在来年开春雪融之后,我受到齐宣王的指示,前往滕国吊唁。我第一次正式来滕国,恰逢滕定公逝世,城市街道编的缟素,而这次滕文公的逝去,百姓比之前更为伤感。走入滕国的街道,我耳边时常能听到老妇的抽泣声以及壮汉们的沉默不语,就连孩童在学堂里也反复念叨着:“昔文王,施仁政,复井田,着民愿......”。
我见到滕文公的时候,他正躺在棺椁里受人祭拜,冰雪初融,寒风猎猎,他的面容宛若我之前见到一样的庄严。送他上山时,百姓朝拜更是哭声遍地,待到他入土之后。
滕太子和说我:“孟公,父王在世时天天念叨您,处处要孩儿学习孟公仁政,父王去世前还在想为百姓怎么谋福呢!”
滕文公的去世让我失去了知音,但也印证了仁政的可行之处。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名句出自《孟子》)
黄沙消散,宛如幻影,公孙丑的叫声唤醒了我:“先生可要上马车,赶路吗?”
“且缓三日!”
孟子为何苦等三日齐宣王?公孙丑扶着我起来,我既然已经决定在齐国留下三日,肯定是要找能安身的地方。齐国富强,路边也会有前往投奔齐国的难民们留下的草棚,公孙丑挑了处比较僻静的一处,我和徒弟们就在此住下了。
夜深人静,四处虫蛙在田间聒噪,蚊虫在后半夜时就已经很少了,我的徒弟们都安静睡着,我却在这异国他乡第一次失眠了。我反复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是否真的想回到齐国。”
此时的齐国在齐宣王的带领下已经成为了一方霸主,就连面对强势的秦国也有抵抗的力量,如果我想广施仁政,这无疑是最佳的试验点,腾国太小,齐国则完美符合了我的预期。但是新的问题来了,我在齐国仅仅只是成为齐宣王礼贤下士的招牌,我的存在太过边缘化,宛如笼中的金丝雀。
儒道讲究仁政却最终成为了君主手中锋利武器的磨刀石,这不是我想要的。可是在齐国伐燕之后,齐宣王似乎发现了仁政的可用之处,曾发自内心的挽留我。
我望着齐国的天空,陷入了沉思,我在半百之年究竟能为儒道做到什么地步呢?
第一日,公孙丑就早早起来,前往齐国的都城买些吃食,回来时说:”齐国的人都认得我哩,问老师您为什么不留在齐国呢?“。我吃着小饼充饥的时候,说:“我们就在这呆三天吧!如果三天能让宣王改变仁政的主意,我这三天就有功于天下百姓!”
我忽然停留,大概是想到了齐宣王送我时的情景,他曾说要用万钟之粟供养我的弟子们,又要给我豪华的楼房,让我给齐国的百姓当个仁政的榜样(文言公孙丑中有写)。
此时我的行踪也被过往的齐国商人以及齐国的官员看见,他们问我为何在此,我如实回到:“我想在齐国等待三天!”
这个消息很快就会传进齐国的大街小巷,传到匡章的耳朵里,传到齐宣王的耳朵里,如果宣王真的需要我,大概会托人请我吧。
尹士嘲讽孟子,一代大儒终于离齐典故出自《公孙丑》-孟子去齐
我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醒来又看到了黄沙弥漫,短短三天时间,我就眼耳口鼻布满了黄沙,衣冠杂乱,我的弟子公孙丑又去齐国买吃食。天下依然还有源源不断的流民,我多么希望齐宣王能接受我的仁政理念啊,我在此处不过过了三天,就有些难以忍受流民的苦楚,可那些失去家园的百姓是日日都在经历啊。
此时一个衣着华丽的读书人往我这边走来,他对我充满了不和善,问:“先生,为何在此呆了三天迟迟不肯离去呢?”我没有回答,对方又说:“齐国现在都在讨论先生离开齐国又在此逗留三日的原因呢!”
此时公孙丑刚刚回来,递给我一个饼,我说:“那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读书人说:“如果先生认为齐宣王能像周文王一样贤明,那未免也太愚蠢了。齐宣王好战,定然维持不了长久之治。如果先生认为齐宣王确实无法达到那个层次,还来齐国,那就更让人无法理解了。现在在齐国边境停留三日不走,如此拖拖拉拉,难道是舍不得齐人现在所讲的,齐宣王在你临别之时承诺的富贵吗?”
公孙丑正想要上前制止,我阻止了他,后来我知道这个读书人叫尹士。我离开齐国后不久,就听闻他四处传扬我咋齐国逗留三日不舍离去的情景。
一日我的好友高子拜见我,提及了这件事,我对他说:“尹士不了解我啊,我对于不明白我的人,也不想辩解什么,如今高子你来问我,我就说说吧。”
“儒道从来都是劝人向善的,万事都会留有余地。我之所以停留三日不离开齐国,就是想看看齐宣王的心思,万一他改变主意再来请我,那必然是真心的,则儒道可兴。但若是没有,我也没有停留的必要了。”
“尹士说我贪图福贵,那是他狭隘了!我所修所学的仁义,从来不是服务于天生的贤王(周文王,商汤),相反是有瑕疵的王者需要儒道。仁德大道理是为百姓而存在的!”
高子恍然大悟,当他告诉尹士的时候,尹士居然说自己才是真小人也。
我离开齐国,岁数越发大了,齐国如何征战,宋偃王如何灭亡,我已经不大关心了。我陷入了儒道的瓶颈,也许传道解惑才是我的宿命。
感谢大家阅读完此篇文章,喜欢的点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5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