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金丝雀 >> 金丝雀的天敌 >> 壬寅宫变,被道君皇帝炼丹逼反的奇葩宫女政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上,围绕着一张龙椅发动的政变不胜其数,或因东宫储位骨肉相残,或因权欲滔天以臣弑君,或因历史遗恨刺王杀驾,斧声烛影不足为人一一而道。作为颠覆最高执政者权力的斗争,政变一般都有一个组织结构严密且具备一定政治经济甚至军事实力的政变集团。然而,历史总是喜欢和后世观史之人开玩笑,壬寅宫变恰恰就是政变界的一股“清流”,这是一次宫女为求活命走上造反道路的奇葩政变。之所以说这场政变奇葩,是因为事件参与的各方主人公、政变起因、演变过程都处处古怪,令人瞠目结舌吧,其留给世人也绝不止史书上那一言半语的影响。
奇葩的道君皇帝——嘉靖帝
嘉靖皇帝在正德二年出生,这位自幼在湖广安陆长大的朱氏子孙,14岁就承嗣武宗皇帝入北京城执掌天下。早期嘉靖皇帝勤于政务,精于改革,对军事、文化、政治等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史称“嘉靖中兴”。但善始者众,克终者寡,嘉靖皇帝没能保持着从一而终,随着身体的衰老他对道教的痴迷日益剧增。他年幼时,父亲兴王崇道,他也深受影响,治世效果在被朝野上下一番吹捧后,后期嘉靖皇帝也走上了尊道之路。他一生三次给自己加封道号,最后一次更是加封为长达34个字尊号的“万寿帝君”,这个34字的封号极尽了嘉靖帝对自己聪明才智、仁爱公正的自嗨,“万寿帝君”更是道尽了他对长生的渴望。
这位被后世称为“道君皇帝”的至尊俯瞰人间灯火,喜极了修道全真,他在位期间,亲近奉道之人。权臣严嵩曾经因为擅长写靑词(道教祝文)深受这位皇帝的喜爱,而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人更是被嘉靖皇帝赐封礼部尚书、少保等职位。嘉靖皇帝信奉“外丹派”学说,喜食道士们炼制的“仙丹”,日日炼丹以期长生久视。
奇葩的造物——嘉靖的“仙丹”
外丹派这种在先秦时兴起,由葛洪大力发展完善的道教宗派喜好运用丹炉炼就各式“仙丹”,早期的汞和火药都是外丹派的杰作。道士们坚信要保持长生不死,炼取的丹药都应具备不朽性,故丹药多添加丹砂、白矾、雄黄、磁石等物,炼制成金石之属的“道家金丹”。作为高端玩家嘉靖皇帝这位“万寿帝君”服食的“仙丹”更是别具一格,他的仙丹配方富含两味药材——“秋石”和“红铅”。这两味药正是嘉靖服用的丹药被称为奇葩的主要原因,其中秋石是童男的尿液加工而成,而红铅则取之于处女经血,这种在现在看来极具味道的药材却被相信“以人补人”理论的嘉靖帝奉为圭臬。为了满足自己炼丹所需,嘉靖皇帝多次下诏征召宫女入宫,这些年龄大多在13、14岁的少女一经入宫,便被严格管理饮食休息,I一切都被规范在预设的命运轨道内,等待她们的是15岁的那成熟的时刻。
悲惨的药人群体——明宫女
作为这起“弑君案”的主谋,杨金英等十余名宫女代表的绝不仅是自身的意志,她们代表的还有大量被嘉靖皇帝征召,用来炼丹的小药人们。这群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妙龄少女们在宫中备受苛责,在经期内被要求只可进食桑叶,饮用露水,其命多艰,朝不保夕。《明宫词》记载:“世宗性卞”,我们推测嘉靖皇帝常年服食丹药,药性燥热导致其性格狂躁,这种情况下,宫女的些许微小的失误会被嘉靖皇帝无限放大,狂怒的皇帝对犯错的宫女加箠楚之刑(杖刑),被杖毙殒命的宫女多达两百人,这也是很多研究史料的人诟病嘉靖一朝宫女死亡率高达20%的主要原因。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小宫女们的悲惨生活和庞大的生存压力让她们忍无可忍,侍女杨金英决定对这种备受凌辱的命运进行反抗,她组织了她们的“弑君”小团体,这个包含她在内的从未杀过人的十六名宫女决定雄踞九霄的真龙同归于尽。这是一次为天下先的政变,是第一次从禁宫深处发出对命运抗争的呐喊。
戏剧的结局——一个死结引发的血案
前文说到,这些宫女都是一些年轻的少女,进宫前她们是三从四德的宅家少女,进宫后她们是深宫里的金丝雀。她们尚未经历过深宫的勾心斗角,也没有现代高速的信息灌输,对于社会的认知她们是懵懂的。很多人也许从出生到做出那个改变自身命运的决定时连杀鸡都未曾有过,更谈何是杀一个成年男子。单纯的她们知道绳子可以勒死人,却不知道杀死那个男人需要怎样的技巧。这天深夜,她们如愿的压制住了那个男人,蒙脸、捂嘴一气呵成,顺利的让她们以为自己可以完成自己的夙愿。但,杨金英显然不会打结,在嘉靖脖子上勒着的绳子竟然阴差阳错的成了一个死结,这让她们措手不及,她们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然而绳结依然纹丝不动。
宫门被撞开了,方皇后来了,值守太监们来了,暴力的司礼监也来了,她们已经丧失了终结真龙的机会,等待她们的只剩下严酷的刑罚和对人世间最后的告白。不久后,她们被绑缚街头,枭首示众(一说凌迟处死),她们死后,北京连续大雾,人们都说这是上天对这群精灵的怜惜。
壬寅宫变虽然草草收尾,却也让嘉靖皇帝成为惊弓之鸟,从此移居西苑,隔绝禁中。这一出荒唐闹剧的凸显了是嘉靖帝对道士丹药的沉迷对于长生的渴望,封建主义下人命的卑贱和统治者“苍生不及己身”的荒谬认知,为求长生而草菅人命也昭示着大明政权正不断的走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