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金丝雀 >> 金丝雀的习性 >> 无极十五年精益求精的烂片or被时
01十五年了!
年,“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陈凯歌满怀信心地献出自己的诚意之作——《无极》。
这部在那个时代显得很有“特色”的电影上映后,票房大热,为当年票房之冠。《无极》很红,但“红”得令陈凯歌难堪。
曾执导过《霸王别姬》的陈凯歌,竟拍出了这么个东西!观众对陈凯歌的期待有多大,对《无极》的失望就有多大。“烂片”,成了大多数观众对《无极》的印象。
陈凯歌不服,放下狠话——十年之后,(观众)才能看懂《无极》。
言下之意,这届观众智商低、审美能力差,带不动。不是他的电影不好,是观众配不上他的电影。
陈凯歌没想到的是,15年了,豆瓣评分从4.2升到5.2,33.2%的观众打了3星,境况比当年好一些,但“烂片”仍旧是至少一半观众对《无极》的评价。
他依旧是那个伤心人。
所以,当李诚儒在《演员请就位2》中说出“受评论影响没有看《无极》”“《霸王别姬》的标准太高,于是,陈凯歌后面的作品都不敢看”时,成熟稳重、优雅得体的陈凯歌导演反击了!
虽然,依然庄重、优雅,但谁都能听出他话里的火药味儿。陈凯歌也把话挑明,“我对我自己的电影,永远是在意的”。
陈凯歌对《无极》有多在意?
十五年前——
网络短视频还没有如今这般兴盛时,胡戈对《无极》进行再度创作和重新剪辑,取名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发布于网络,迅速蹿红。
如今,用搞笑的方式解构、解读大热的电影似乎再正常不过。观众看得欢,电影主创还能再领取一波流量带来的热度,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当年的陈凯歌声称起诉胡戈。最终,这件事以胡戈向陈凯歌道歉收尾。但说起《无极》,人们还是会拿“馒头梗”调侃,可见影响之大。
十五年后——
《无极》中一段围绕“时间”的台词,陈凯歌信手拈来。
大鹏说,陈凯歌念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幸福。
一点没错,陈凯歌对《无极》真的是疼到“宠溺”的地步。
《无极》倾注了陈凯歌的心血、期待。而陈凯歌,也因此体验了一把“过山车”:从人们交口陈赞到质疑铺面,只因一部《无极》。
陈凯歌栽了一个至今为止都没能忘掉疼的跟头。
近年来,有不少影评人渐渐地冒出来,为《无极》翻案。而关于《无极》是否为“烂片”的争议,也渐渐形成。
02是“烂片”吗?
平心而论,是!
陈凯歌导演自己说《无极》——关于“爱与自由”的故事。
好,那就按这个思路走一遍。
为了得到财富与权势,幼年倾城献祭了“被人真心爱”的权利。
当她对满神说出“我愿意”时,倾城注定了此生都是笼中的金丝雀,逃不了被圈养的命运。
画面一转。成年倾城站在了皇宫最高的屋脊之上。面对逼宫而来北公爵无欢的兵马,她搔首弄姿,风情万种地一件一件脱衣服。
这一幕很是讽刺。王为了自己,向北公爵出卖自己豢养的金丝雀——倾城。
在王那里,她是个玩物。
而倾城为了摆脱像个物件一样被送给仇敌的命运,她不得不把自己变成玩物,供一众男人亵玩,才能自救。
即使如此,还是落入北公爵为她量身定制的金笼里,成了北公爵的玩物。
如果说,倾城引出“爱”的主题,那么,“自由”则落在了奴隶昆仑的身上。
身着鲜花盔甲的光明大将军被召唤回京勤王,但受了重伤的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他令奴隶昆仑穿上鲜花盔甲,解救京城之危。
昆仑别无他长,唯其擅跑。以他的速度,在还没发生震动之时赶到了京城。但奴隶没有面见天子的殊荣,不认识王。
只觉的欺负美女的猥琐男不是甚好鸟,披着光明大将军马甲的昆仑杀死了王,带走了倾城。
逃离了“有权势的男人”,倾城爱上了昆仑。只是,她以为她爱上的光明大将军。
而昆仑自知身份低微,没有爱的自由,便主动把功劳让给了光明。
倾城的容貌不愧于她的名字,令光明沉醉。
但是,北公爵无欢见不得让自己不幸的人幸福,戳破了光明的假面。
光明如果承认自己是倾城的救命恩人,就不得不背负弑君的罪名。光明死,倾城也应了满神对她“即使得到了真心爱她的人,也会很快失去”的预言。
光明如果不承认自己是倾城的救命恩人,那么,他虽然得生,但对倾城而言,是个彻头彻尾的感情骗子。倾城,还是应了满神的预言。
这一设计,是《无极》中最出彩的桥段。
虚无缥缈的命运和令人如进退不得的阳谋,何者使人更惊心、更无力?
在无欢的“剧本”里,倾城选择将错就错还是拨乱反正,都会陷入痛苦,这才好一雪当初那个“馒头”给他带来终身痛苦之仇。
而光明选择生还是死,都配不上“光明”之名和那一身向阳的鲜花盔甲,不败将军都是失败的。
然而,陈凯歌的野心就是从进退两难的困境中突围,要寻求第三条道路,也就是通往“无极”的道路。
所以,倾城和光明双双跳出自己内设的樊笼——光明为了成全倾城和昆仑,与无欢展开自己一生的最后一战;倾城选择了一无所有的奴隶,获得了真爱。
而身为奴隶的昆仑,用追赶时间的速度,奔向自由,和爱人共赴无极之境。
至于,是否能达到“无极”,陈凯歌也不敢把话说死,留了两人向上的美好背影,电影结束。
可以说,电影的愿望是美的、视觉效果是美的、台词设计是美的,但在把故事向“美”推进的笔力不足,故事讲得不甚美。
究其原因,电影的大力气都下在了视觉效果和好似很有哲理的台词上,而故事本身的戏剧冲突不足,向难得的美好靠近时的艰难都落在了人物事先赋予的象征意义上,以至于,最终突围各自困局、无限接近“无极”的张力也十分乏力。不够动人心魄,怎让人意犹未尽?
此外,电影也需要留白的艺术手法。而《无极》里的意象过于丰富,堆砌在一起,令人应接不暇,连命运之神也叫“满神”。至于,开放式结局的归旨又过于简单。
满腹心事,竹筒倒豆子般说完,那叫酣畅淋漓;欲言又止,令人猜度,也自有分量。《无极》的结局,又要营造一种叫感觉的东西,掖着点;又怕观众不能跟上导演的思想,露着点。但是,“露”得真不高明,没有余韵悠长之感,反倒坐实了故作玄虚之弊。
这样的观感,还体现在《我和我的祖国》之《白昼流星》的结尾中。
总结一下,就叙事来讲,《无极》相比于陈凯歌之前的作品,是差劲的。
03是情怀啊!
《无极》的失败,打击了陈凯歌,也激起他的那股劲儿。
时至今日,陈凯歌无时无刻不在兜售、展示着他对自己构建美好世界的执著。
《演员请就位1》中,陈凯歌原创的短剧令人印象深刻的有3个——
《我想有个家》,房屋中介老板面临倒闭危机,亲自下场向卖方压价,只为成全买方的梦想和爱情;
《理发》,失去信心的中年人被身患癌症的青年感动,青年幼时从理发店老板这里获得了勇气,而老板最终也从青年身上找回了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的勇气;
《面试》,瘫痪的老板面试员工,被员工点燃重生的激情,而员工正是老板之前资助过的大学生。
故事的结局,基本上都归结于至善和至美,甚至为了达到美与善不惜牺牲“真”。
陈凯歌输出的是对现实的看法吗?是对人生的思考吗?也许是,但落到他希望的世界里,失真的观感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
所以,准确的说,他要向观众输出的——是情怀啊!
如陈凯歌所言,当时中国电影市场化的趋势,使他不得不开始思考拓宽电影制作的领域。
为此努力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无极》之前,张艺谋先后于年、年献出大作《英雄》和《十面埋伏》;《无极》之后,张艺谋和冯小刚于年分别拍出《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夜宴》。
张艺谋导演作品《英雄》清一色融合了东方元素的视觉盛宴,也都是大牌明星参演。台词都很书面、很文艺,显得玄之又玄。
同样,它们的口碑和评分都创了相应导演新低,被贴上“烂片”的标签。
被打了一记闷棍以后,冯小刚清醒,回去继续拍自己擅长的“贺岁片”,展现现代或与当下距离较近的市井烟火。
张艺谋还在尝试,陈凯歌更是“执迷不悟”。
陈凯歌始终忘不了在电影中添加导演意志,向观众展示自己的“理想国”。
诚然,他是个有艺术理想和追求的导演,也有这个资本。
但十五年前,被一代观影感受和中国电影叙事手法培养起来的观众,看不懂陈凯歌;十五年后,熟悉了美式、英式、韩式等电影叙事手法的观众,又看不上陈凯歌。何况,《无极》本身在内容设计上,是力有不逮的。
冯小刚导演作品《夜宴》就如今的电影市场而言,《无极》所体现的艺术水准自然是那些粗制滥造的“烂片”高攀不上的。不过,说它“冤枉”、要为其“翻案”也大可不必。
无论怎么说,《无极》及其同时代的那一批电影必然是要进入影史的。它们是那一代导演对中国电影所作有益探索的证明,质量虽有待商榷,但追求艺术的姿态,是可以羞杀如今那些追求噱头、兜售低俗审美的影视工作者的。
陈凯歌的“在意”,也许看起来有失风度,或者有点开不起玩笑的意思,可是,影视工作者如果尽是把“黑红”当做“红”的手段的人,不是更悲哀吗?
-end-
(文中所用配图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