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金丝雀 >> 金丝雀生活环境 >> 品味书香诵读经典征文活动部分作品选登
「本文来源:都市快报」
记者钱慧
万物有灵
读《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兽谱》有感
杭州天地实验小学四(1)班胡霁月
这个暑假,我饶有兴致地读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专家、科普达人小海编写的《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兽谱》一书。据说,《兽谱》是清代乾隆皇帝的枕边书,百兽呈祥斑斓图景的背后,承载着海晏河清、民胞物与的盛世荣光与自然想象。多年后,体例一新的《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兽谱》,打破了人文和科学的界限,带我们插上想象之翅,踏上神奇动物之旅,用现代博物学的“放大镜”,去探究一个个有趣故事背后大气磅礴的中华文化、和合天地的万物有灵。
这本书向我们舒展了一幅幅波澜壮阔、妙趣横生的神兽图:博识洞见的白泽、剽悍乖戾的熊罴、潇洒恣意的乘黄、公正严明的獬豸、追逐光阴的旋毛马……其中,最引发我深思的是猩猩的故事。它不是现在的猩猩,而是一种“状若黄狗,善与人言”的动物。它智力卓群,警惕性重,古人很难抓到它。可在与它打交道的过程中,古人掌握了其弱点:好饮酒,喜美鞋。于是,古人以美酒美鞋作饵,诱其入套。猩猩一眼洞穿圈套,却往往难以割舍诱惑,一番挣扎后还是折回去酩酊大醉穿上美鞋,最后不得不束手就擒。从中,我看到了通达人性的猩猩依然难以克制诱惑、沦为诱惑的牺牲品,这对于我们人类慎独慎微慎初、抵制不当欲望,同样具有警示意义。在我看来,故事中的神兽之所以神奇,更多的在于它们像一面面镜子,折射出天地间广博生命的灵性之光,也纤毫毕现地映衬出多维人性。
我所喜爱的“中国动物小说之王”沈石溪的一席哲言,是万物有灵的有力注脚:“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你看,《斑羚飞渡》中,在族群灭顶之灾的绝境面前,镰刀头羊临危不惧、冷静果敢地率领老斑羚们作出了牺牲自我、挽救族群的悲壮之举,用生命之梯为中、小斑羚们搭起飞渡悬崖的桥梁,自己却殒落深谷、凛然赴死,这是甘当人梯、舍弃小我保全族群的智慧勇气之光。无独有偶,法布尔的《昆虫记》里,默默无闻的工蚁们,在暴雨席卷、生死存亡之际,没有选择本能地避难苟安,而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毫不退缩地一层层加固蚁巢,竭尽所能地筑牢蚂蚁家族的安全防线,这是平凡如蚁而美如神的奉献担当之光。
同这些有灵性的动物朋友们一样,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尽管也有着复杂深沉的人性,但其中最恒久、最崇高、最能激起敬畏之情的永远是熠熠绽放的真善美光芒。我想起了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奶奶。四十年来,她扎根边疆山区教育事业,燃烧生命之炬,用教育之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烛照了无数乡村女孩的梦想,点亮了华夏大地一盏盏心灯。她放弃了人间繁华、名利诱惑甚至是青春韶华,只为“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在山沟沟里也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看到美好的未来”。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面澄澈的良心镜子。
万物有灵有美有情,静观万物皆自得。读《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兽谱》一书,我读懂了动物朋友们的喜怒哀乐、本性灵明,更努力顺着它们的指引去思考我们人类的生存状态,去领悟弥足珍贵的生命本真。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杭州中学八(8)班孙晶莹
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假如我是一只鸟。在我眼里高山是绵长悠远的,在墨绿色的渲染下,大山像是一个调色盘,翠绿、墨绿、淡绿,深红、淡红、浅粉,橙黄与蔚蓝。它点缀着我的生活,是神圣的也是亲切的。而在作者塔拉的眼里,山却是威严的,应该是:姿态威风凛凛,俯视大地,是压抑的;但有时却阔步向前,拨开云层,是充满希望的。而我眼里的山实则称之为教育。
这本自传是塔拉年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博士学位后在她哥哥泰勒的帮助下写的。自传中,她回忆过去受到过的教育,把在童年里受到的畸形家庭教育和成年后的开明学校教育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这本书受到了美国群众的一致好评,塔拉也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塔拉生活在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出来的家庭,她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她的父亲对她与她的兄弟姐妹灌输的是强制性教育。父亲是一位摩门之徒,在父亲眼里,政府是索要人们钱财,控制人们思想的鬼地。而医院更是注射不明液体,害人的地方。所以在塔拉十七岁以前从没上过学。而塔拉的母亲自从嫁给父亲后,曾反抗父亲的思想,支持他们上学,带着他们在家里自学,但最终还是顺从。塔拉有一个姐姐四个哥哥,其中一个哥哥肖恩,是塔拉在后来走向大学时精神上受到压制的最大阻碍。他对塔拉像是一件物品一般随意发泄,又打又骂,甚至用生命威胁。另一个哥哥泰勒,是塔拉改变自己最初的动力。他教塔拉学习,安排塔拉上大学。包括在塔拉被所有家人排斥时,永远是支持她的。这让塔拉感觉到“头顶暴风乌云的山”也有人为她拨开云层,让阳光来温暖她。
塔拉通过哥哥泰勒的帮助自学考进杨百翰大学。在学校里格格不入,教学知识生涩难懂,经济不支。但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就像黑夜中的灯塔,为颠沛流离的人们指明一条通往繁星灿烂的明路。塔拉就是凭着一股劲和老师们的支持从杨百翰到剑桥再到哈佛。她在学校不断汲取知识后,用知识的力量战胜了父亲的思想控制,拥有了新生活。那是学校教育给她的新世界,让塔拉的生命充满无限可能。
而对于塔拉来说,影响最大的还是家庭教育。在我的身边,也有很多存在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现象,父母过分注重孩子成绩,孩子不堪重负,造成心理问题的比比皆是。还有些父母打击孩子自信心,或用武力教育。我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弊大于利。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应该是以平等、尊重、友爱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
塔拉的学校教育带给她的是转变、蜕变,家庭教育带给她的是虚伪、背叛。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断探索,不断革新才是教育。我抬头望着山,他们“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层层叠叠翠翠,形态千千万万。放眼望去,多的是春天。
硬核小粟的日记
——《逆流而上:刘媛媛的成长课》读后感
浙大附中玉泉校区高一(4)班周歆宜
我们都是沧海一粟,然而这一粒硬核小粟却活出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一百年前的青年,为了创造梦中的新天地,转身向硝烟深处奔去;一百年后的青年,眺望风中摇曳的那抹红,举起手说出新的誓言。在这粒小粟身上,我看到新青年的模样,吾辈之楷模。
“无畏”的小粟——宝剑锋从磨砺出
被导师否定却放狠话让导师后悔,下着大雨却坚持自己回家……她从来都是靠着自己火力全开、硬碰硬,才最终练就一身钢筋铁骨,风雨无阻,才能在饱经风霜后仍然刀枪不入、百毒不侵。
都说无知者无畏,但我反而敬佩她身上的那种“无知”。这种“无知”给了她足够的自信,“别人否定的不过是现在的我,但不否定我有变强的可能”。这种“无知”给了她足够的动力:北方的冬天尤其冷,凌晨的风带着冰碴子呼啸而过,天还是浅灰色,鸦雀无声。女孩迷迷糊糊地睁开双眼,想再挣扎,却想起墙上“北大”二字,只好撑起身子,拿起毛巾蘸着快要结成冰的冷水往脸上猛拍。一番折腾后,她拿起课本哆嗦着离开被窝,坐在宿舍的楼梯口打着手电看书。女孩望着铁门外,心里默念着“我要上北大”,开始一天的奋斗历程。无数个日夜,她始终如一。
我敬佩她对流言的无知,也同样仰慕她的清醒。知道自己出身寒门,但仍觉有机会重启人生:“人生没有可比性,我们的人生是怎么样的,取决于自己”;看到别人不如自己努力,却更成功:“不跟轻易成功的人比努力,不跟幸运的人要公平”,“恭喜别人的好运气,也顺便夸一下自己在艰难的征途里始终没有放弃”。
吾辈青年之楷模,无畏流言蜚语,虽千万人吾往矣。
坚毅的小粟——咬定青山不放松
“去找,去追,去咬定青山不放松。只有自己才能为我们的才华安排最好的出路”。强迫自己主动抓住机会、坚持做到底,是“小粟”给我的第二个印象。
一场未知的比赛,她花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去完成。没有脱口秀经验,那就跑到酒吧给观众讲笑话;没有等到导演组的消息,那就不停地找办法给导演组发报名视频,直到导演组回复为止;没有当过主持人,那就毛遂自荐参加学院新年晚会主持活动……每一个若隐若现的机会,她都毫不犹豫地跳起来抢、像雷达一样搜寻,每一个活动、每一场比赛都是人生宝贵的履历。
为了考北大,她可以坚持每天在宿舍还没开灯的时候摸黑起床背书,风雨无阻;她可以坚持每天对着空旷的操场一遍又一遍地记忆历史书上的内容,全神贯注。她心里仿佛有一片海,周遭的一切八卦都能沉没其中不起一丝波澜。她孤独坚忍,却从不曾动摇。那些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总会在某一天让你看到坚持的意义。北大不是命中注定,而是来自于她的持之以恒。
吾辈青年之楷模,心无旁骛、刀枪不入。
柔软的小粟——绣幕芙蓉一笑开
然而这样强硬地对待学习、工作的人,却也有着恰到好处的柔软。她热爱生活,感恩世界。家里没钱没势,却没有责怪父母,没有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只是默默地努力,期待有朝一日能绝地反击;工作很辛苦,领导不理解,客户总挖苦,可是却越激起她的熊熊斗志,重拾信心整装待发;小时候那些穷困的窘迫的瞬间都用心记录,仍称其为最美好最亲爱的时光。她感恩现在拥有的一切,也不忘回馈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生活有时很煎熬,但美好无处不在。报之生活以微笑,那生活也必定会还你一个拥抱。
吾辈青年之楷模,只消闲处遇平生,人间有味是清欢。
一粒硬核小粟,让我想到了无数个无知无畏、坚毅勇敢、自信自主、刚柔兼济的中国新青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今日仍掷地有声,而今吾辈之青年,也当自强不息,如这粒硬核小粟般强硬,如任公笔下所云,努力完善自我,为时代奉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小粟,无需沃土和露水,也能独立地活着,活得明亮且坦荡。希望我们的结局一片繁华,当我们回味这一生时,没有遗憾、没有懊悔,故事的每一个情节,都恰到好处。
一本好看又好用的书
杭州市学军小学教育集团紫金港小学
四(1)班周子瑞
一本好看又好用的书,这就是《让孩子着迷的77×2个经典科学游戏》。
说它好看是因为首先它很有趣,比如有些游戏名称就很好玩,“金属碗中的水会跳舞”“硬币会唱歌”“硬币金鸡独立”“忽冷忽热的气球”……一看题目就会让你忍不住要往下看。
说它好看,还因为有些科学游戏的第一句话就给人悬念,激起人的好奇心。比如64号游戏“隧道里的收音机”:把正播放着音乐的收音机,放进一个用铝箔纸做成的隧道里,音乐声竟然消失了……一看到这句话,我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收音机放到用铝箔纸做的隧道里音乐声就会没了呢?就情不自禁地继续看下去。我就想把原因搞清楚,为什么会这样?看了下面的解释“为什么?”我就明白了,是因为电磁波无法穿透金属类导体。又比如65号游戏“大风翻名片”,第一句话就是:名片又轻又薄,但你就是吹不翻……同样的道理,这样的话就一下子激起我们小学生的好奇心。
另外说它好看,还因为里面的实验很有趣。比如30号游戏“玻璃球穿墙功”。首先我们先要准备一个玻璃瓶、一个玻璃球、一个硬币和一张A4纸。先将硬币放在玻璃瓶的口子上,然后再将那张A4纸卷成纸筒,用胶带固定好,套在瓶口上,然后再将玻璃球放进桶中,我本以为硬币挡住玻璃球,没想到它竟然像变魔术一样直接穿过硬币落到瓶子里!经过观察,我终于知道了,原来是因为玻璃球和硬币相撞时,它们都会弹起来再掉下去,这时硬币与瓶口间就会出现空隙,如果玻璃球正好落入空隙,就会顺利地落入瓶中,而硬币则回到瓶口,这个科学实验真是又有趣,又容易做啊!
为什么说它是一本好用的书?那就是因为这些游戏都是将一些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用来做实验,比如:10号游戏“盔甲水袋”所用的材料就是水、塑料袋和铅笔。11号游戏“水流会转弯”,只需要把面巾纸和吸管拿到水龙头边就可以做游戏了。我看了整本书,个游戏基本上所用的材料都是我们家里随处可得的,里面设计的游戏都非常容易操作,实用性很强,不仅好玩而且能让我们增长知识,课余时间我就经常用这本书来做一些好玩的实验。
所以说,这是一本又好看又好用的书!
相互扶持的人生
——读《我的老师是侦探》有感
杭州市天长小学四(7)班曹哲瑞
东野圭吾,这个名字对于大家来说应该不陌生吧?他是很火的侦探小说家,最近我看过一本他写给我们这种年纪的小朋友看的小说,题目就叫做《我的老师是侦探》。这里面的故事温暖又感人,细细品味,你能读懂一个又一个的道理。今天,我就以《10×5+5+1》这个小故事为例,来说说吧。
“10×5+5+1”,没错,就如你看到的,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算式。可是,你知道吗?这算式藏着一个大秘密!
有这么一个班,里面的所有同学都特别特别乖。因为在这个故事里,他们犯了错。我为他们罗列了一些错误,首先,他们因为自己的老师没有及时救下那只受伤的金丝雀,就怀恨在心。那真的是老师的错吗?不!如果我告诉你,那位老师没有及时出手援救金丝雀是因为老师有很厉害的恐高症,你还会和同学们一样去怨恨这位老师吗?很多时候,你看到的不是真相,至少不是真相的全部。这让我想起,有些人在网上不负责任地随便发一张照片,指责这个人有问题,干了什么坏事。于是,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就会在下面跟帖一起指责照片上的人,有的甚至会咒骂,其实,照片是一瞬间的定格,它不是事情的真相。就像这个故事里,孩子们如果知道老师因为强烈的恐高症而没有去救金丝雀的话,我想,他们应该会原谅老师的。
同学们犯的第二个错误,是他们集体冷暴力。如果全班所有的同学都不跟你好,不和你做朋友,不跟你说话,不理你……你是什么感受?那种感受,对于这个老师来说,肯定是很难受很难受的,所以,他希望得到孩子们的谅解。
于是,第三个错误来了,当老师问孩子们怎么样才能原谅自己的时候,同学们竟然随口说:“在窗口这个地方完成一次蹦极!”其实,当看见这个要求的时候,我心里想,老师有恐高症,肯定不会答应同学们的要求的。没想到,老师竟然答应了,并认真地准备了这一场“赴死”的蹦极。提出这种有风险的要求的孩子们把自己的老师一开始就推入了险境。最终,这位老师没了性命。
看到这里,我的心里很是惋惜。
在那之后,同学们变得很乖很乖。
而10×5+5+1这个公式的答案正是那位老师的体重。
东野圭吾说,人生不易,需要相互扶持。这里的扶持,有理解、尊重、体谅、支持的意思。
以文载脉,以脉养文
——读《中国文脉》有感
杭州高级中学高三(12)班周方圆
《中国文脉》是余秋雨先生介绍中国文化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传承发展的经典之作,也是其合集《中国文脉》中的第一篇。如今,这已是我第二遍读《中国文脉》。这一遍阅读,给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中国文脉之所以被称为“脉”,是因为这“脉”是一股汹涌的暗流。无论是国教正统,抑或是民间主流,中国文脉极少浮现于文化表象之中,却能对正统文化施以重大影响,这就是中国文脉的魅力所在。中国文脉,因为文字而久远,因为文字而流传。余先生在书中提到,如果把书法算作文脉的一部分,那么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已经可以纳入文脉的范畴。此外,与古代中国差不多历史悠久的其他文明古国,却没有类似的文化遗存。那些文字,或因为文字的匆忙粗糙,或因为文辞的封闭保守,或因为文明的不幸,早已断了传承。现在,或许只有中国人能有资格去考据五千年前人们的心灵。
诸子百家,或专精于文学,或将文学当作手段。无论是庄子缺少逻辑却充满想象的篇章,还是老子另辟蹊径的语言,都扩宽了文脉的广度,增加了其生机。秦的焚书坑儒,背后是统一文字的独裁,却让中华大地文脉贯通,让文明古国精神统一。汉代虽罢黜百家,却因此兴起了辞赋。《史记》的出现,同样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余先生叹:“司马迁和《史记》,这是我心中永远的太阳。”司马迁传承了中国历史的魂魄。纪传的体例,有一定的个人主义,却无法阻隔浸润万民的文学力量。魏晋的战乱,催生了山林中的文豪,让“隐世”成为古代文人彼岸的理想。而唐代则有“政脉”带动“文脉”的奇观。仕途的失意,无法掩盖李杜等人文笔的光辉。他们在人们心中,首先是文学家,其次才可能是政治家。
中国的文脉,以文载脉,以脉养文。我赞叹于余秋雨先生纵遍历史的视野,也折服于他新颖的视角。书中或许有些观点夹杂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却仍然对人帮助极大。中华文脉在今天的传承,或许依靠的也是余先生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