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雀

格蕾丝没有人的生活是完美无缺的

发布时间:2023/5/19 13:00:52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

电影《摩纳哥王妃》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

“如果世上只可能有一个灰姑娘,能够获得幸福,那就是格蕾丝·凯利。”

她是谁呢?

冠军之女。

好莱坞影后。

摩纳哥最著名王妃。

她身上承载了很多荣耀,让人毕生都无法触及。

仿佛上帝将一切幸运、荣誉、名望都给了她。

她也确实享有这些。

50年代的好莱坞,人们一提及特色美女,一定会说到两位女神。

其一,是以性感闻名世界的玛丽莲·梦露。

第二,必然是以高贵蜚声全球的格蕾丝·凯利。

这一点,从她的名字,便能窥探一二。

格蕾丝,在英文里的含义,是优雅、高贵。

而她本人,如其名,宛若白天鹅。

有多高贵呢?

美国总统肯尼迪年少时,在游轮上与格蕾丝相见。

只是第一眼,就被她的高贵气质吸引,想要展开追求,只可惜那时格蕾丝太小,还在读高中,便婉拒了。

后来格蕾丝大婚,肯尼迪看到报道后,脱口而出:“与她结婚的,原本可能是我!”

伊朗国王巴列维曾向她求过婚。

那时,她刚满20岁,刚刚进入好莱坞,也不想改变信仰,便拒绝了。

名人倾慕她,导演也一样。

稍微了解好莱坞的人都知道,悬疑大师希区柯克对待女演员,是非常苛刻的。

连琼·克劳馥也不放在眼里。

可他,唯独对格蕾丝·凯利情有独钟。

总是喋喋不休地对媒体说:“格蕾丝的美非常微妙,对于我来说,那更像是一种洋溢着高雅的性感。”

他沉迷在她的气质下,极力邀请格蕾丝出演自己的片子,多达3部。

这在好莱坞,是很少见的。

要知道,一般女星亲自来找他,他都爱搭不理。

他回绝说:“我只认准格蕾丝,她是不需要化妆的演员,在她冰一般的外表下,蕴藏着火一样的激情。”

后来,格蕾丝息影,希区柯克及家人伤心了好久。

有传言,他郁闷过度,一度患上了忧郁症。

导演喜欢她,合作的男演员,也偏爱她。

传言,只要是与格蕾丝合作过的男演员,没有一个不拜倒在她高贵外表下的。

《后窗》里的詹姆斯·斯图尔特。

《电话谋杀案》里的雷·米兰德。

《正午》里的加里·库柏。

《捉贼记》里的加里·格兰特。

……

俨然是“异性收割机”。

她有这样的好福气。

世界上,不是谁都可以用“高贵”来赞誉的。

格蕾丝可以,而这一切,与她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她出身名门,父亲是富商,曾经是奥运冠军。

母亲是模特,也是位游泳冠军。

其他家族成员呢,都身份显赫。

叔叔是明星,大伯是编剧。

从小,父亲对她十分严苛。

用上层名媛教育来要求格蕾丝。

格蕾丝在父亲的培养下,变得温婉、优雅,还带了点克制、温顺。

在家,她从不敢反抗。

也不会诉说自己的心意,一切以父亲的原则为原则,用父亲的爱好为爱好。

她怕。

父亲在外是个温良绅士,回家又变得歇斯底里。

特别是对母亲,从不温软细雨。

从被人嘴里,她若有若无地听见,父亲好像出轨了。

他们说,他在外面有女人。

小格蕾丝不明白,有女人是什么意思?不是已经有妈妈了吗?为什么会有女人呢?

父亲从来不曾解释。

只是,从母亲哭红的眼睛里,她大致明白,妈妈很愤怒,很不开心。

但是,父亲不说,母亲也沉默。

这个家,像一个支离破碎的花园,外表光鲜,推开一看,满目苍夷。

所幸,她不是一个人在承受。

她还有哥哥、姐姐、妹妹,在家排老三。

因为他们,她明暗夹杂的童年,有了一丝光亮。

但是,父亲很偏心。

言语之间,尽是偏袒姐姐的意思。

很多年后,格蕾丝凭借《乡下姑娘》斩获奥斯卡奖,本是普天同乐的喜事。

有记者给格蕾丝父亲打电话,询问他作为父亲,有何感想?

父亲接到电话,幽幽地说:“我大女儿会做得更好,在四个子女中,她是最少有可能,对晚年的我进行赡养的人。”

这句话,像一碗冰水,湮灭了格蕾丝火一样的热情。

她一直无法走出父亲的偏心,很多年后,她对好友说:“那一晚,我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没有人知道她到底有多难过,就像没有人清楚,一个父亲对女儿的伤害到底有多深。

但是,哪有小孩不喜欢被爱呢?

天真无暇的孩童,渴求爱最简单的手段,就是屈服。

屈服大人一切的要求。

为了得到父亲的赞赏,她开始对他的话言从计听。

交男朋友,必须父亲把关,他不喜爱,她就拒绝。

穿什么衣服,也让父亲看看,她讨厌,她便丢弃。

她就像一只眼巴巴渴望爱的金丝雀,打不开牢笼,找不到自己。

看不清未来,也回不到过去。

可以说,她的童年,都是在“顺从”里度过的。

只是,她拼命“顺从”的人,却从不回头看望她。

如果要问,这一生,格蕾丝有反叛过吗?

有的。

她爱演戏,爱电影,爱镜头。

唯一的叛逆,就是坚持考戏剧艺术学院。

并一举拿下。

父亲见了,又是大怒。

要她听从自己的。

这一次,格蕾丝没有退让。

她就要演戏。

因为这件事,她与父亲的关系更淡漠了。

心理学家说:“人生有2次重生,一次是出生,一次是成年。20多岁是一个人脱胎换骨的年纪。”

20多岁的格蕾丝在做什么呢?

她做模特、拍广告、演电影。

大学期间,凭借《14小时》一鸣惊人。

虽然只是个小配角,短短2分多钟镜头,但无形中,还是俘获了一批粉丝。

尤其是男性。

他们钦慕她的容颜,在美国,专门成立格蕾丝粉丝后援会。

粉丝数量与日俱增。

不到一年,遍布全国。

希区柯克就是这时发现了她,邀请她参演《电话谋杀案》、《后窗》、《捉贼记》。

拍《捉贼记》需要到摩纳哥取景,有个路段很崎岖,格蕾丝很讨厌。

悻悻地对导演说:“这里早晚有一天,会发生一场可怕的车祸。”

在这些电影里,她表现得非常出色。

凭借独特的气质,精湛的演技,很快挤进一线女星名列。

人们都说:格蕾丝的好莱坞之路走得很顺,简直是步步高升。

这话有歧义。

她不是步步高升,是直冲云端啊。

不久后,她拍了部《乡下姑娘》。

一举拿下奥斯卡王冠。

年仅26岁。

是当时最年轻的影后。

希区柯克激动地说:“格蕾丝的表演,使胶片变得辉煌夺目。”

不可否认,她是一个幸运地好演员。

《人物》里,主持人评价格蕾丝说:“如果说奥斯卡影后,是格蕾丝人生最闪耀的时刻,那成为摩纳哥王妃,就是她另一闪光点。”

《乡下姑娘》带来了不仅是荣耀,还有爱情。

那一年,格蕾丝领完奖,一位法国记者极力邀请她参加一个聚会。

聚会里有摩纳哥亲王兰尼埃三世。

记者原本只是写了爆文,例如“影后遇到王子”,却不曾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王子看上了影后。

亲王极力邀请格蕾丝参观各个名胜古迹。

一边参观,一边讲解。

怕格蕾丝觉得自己庸常无趣,在参观动物园时,他伸手去摸老虎。

以显示自己勇敢。

亲子撩妹技巧太过特别,不过确实,格蕾丝被撩到了。

聚会结束后,她回了美国。

与亲王书信传情半年之久。

情义正浓之际,亲王直接飞到了美国,进了格蕾丝家。

他对格蕾丝家人说,他要求婚。

格蕾丝的父亲当然高兴了。

多光宗耀祖啊。

要是女儿这一嫁,他们就从名门望族变为皇亲国戚了。

多有面子。

几番商议后,格蕾丝与摩纳哥亲王成婚的消息,从美国传到了摩纳哥,更是传遍了欧洲。

那一天,她成了星光闪耀的王妃。

被万人瞩目。

据说,这次婚礼,格蕾丝带了万美元嫁妆。

成婚当日,摩纳哥万人空巷,很多人放下手中的工作,跑来目睹王妃身影。

他们说:如果不是格蕾丝王妃,摩纳哥被世人熟知,怕是还要等上年。

很多人来了,好莱坞巨星大卫·尼文,葛洛丽亚,伊斯兰教领袖阿迦汗三世。

米高梅甚至全程直播。

他们在庆祝,在瞻仰,在憧憬。

像很多童话故事结局一样:最后,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可是,童话没有写后续,结婚后,王子和公主真的幸福吗?

我们不得而知。

可童话主角格蕾丝知道,她不幸福。

童话都是骗人的。

英国BBC作家温迪·利丝做过专访,直面王妃格蕾丝的生活。

他采访了很多人,做了很多笔记,走过很多地方。

发现一切光鲜,皆是假象。

亲王娶她,她嫁亲王,不过是利益与利益的交换。

你有所得,我有所需。

觥筹交错后,各自荒凉。

格蕾丝嫁入皇室不久,顺利生下小王子和公主,亲王就出轨了。

他在外面养了个女人。

保护得很好,没有人知道是谁。

纸再厚,也包不住火。

很快,这些风言风语传到了格蕾丝耳边。

她做了什么呢?

又能做些什么呢?

只能忍。

一入王室深似海,再也寻不到回头路。

戴上王冠那刻,她就一清二楚。

亲王限制了她很多活动,不准接见陌生人,不准和以往好莱坞的人来往,最重要的,不准拍电影。

不准演戏。

这可要了她的命。

当初,可是冒着与父亲决裂的消息考的戏剧学校,今日,又被禁止了。

可是,能有什么办法呢?

还是忍。

据BBC传记里介绍,亲王为了掌控王妃,专门请侍女盯着她的言行举止,时刻提醒她注意王妃身份。

也许是累极了,她跑到美国,咨询离婚事项。

律师答复,如若离婚,就没有孩子抚养权。

这是她的软肋,她不想自己的孩子,重复自己的人生。

她要亲自给她们很多很多爱。

她又屈服了。

有朋友问过她:“既然这么苦,为什么还要嫁给王室?”

她回答说:“我从来不想嫁一个丈夫,我迄今为止,唯一的追求是某人的妻子,我需要某个人格强劲,足以与女演员的显赫相抗衡的人物。”

快乐也好,苦闷也罢,可这样喜乐参半的日子,她也没过多久。

年,格蕾丝带着女儿史蒂芬妮外出。

归来时,她开着车,与叛逆的女儿刚大吵一架,车辆经过一个“u型”转弯,当年《捉贼记》的崎岖路段,一下子冲进了悬崖,车毁人亡。

她死了。

很突然,很惨烈。

像是当年预言成真般。

还未享受天伦之乐,就已黯然离世。

一代王妃终是香消玉殒了。

葬礼那天,很多人来了。

戴安娜王妃来了,南西·里根来了,摩纳哥大多数居民也来了。

一如她的婚礼,人山人海,繁花似锦。

只是,前者喜笑颜开,后者痛哭流涕。

那个手捧王冠的女孩,终是在王冠的光环里,飘然而去。

陡然间,整个欧洲陷入悲鸣里,特别是格蕾丝的丈夫兰尼埃三世。

有位美国作家说:“我永远也忘不了他当时的神情,像丢了魂似的。”

可是,有人做过调查,发现王妃的直接死因不是车祸,而是兰尼埃三世。

他亲手拔掉了王妃被抢救时的仪器,足足有15分钟,看着她生命归零。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这是一个谜,至今无人破解。

王妃死后,他终生没有再娶。

有人出过一本王妃纪念书,拿去给亲王提名,亲王看了看书面,在扉页写到:作为妻子和母亲,她做到了完美。

这是他对王妃说过的最后一句话。

很多人说她是童话,如梦、似幻。

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想要光鲜,就得承受黑暗。

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童话之所以是童话,是因为它只能是童话。

若戳破,必定横尸遍野,满目苍夷。

格蕾丝懂得。

所以她慌张,她寂寞,她颓唐,她悲愤。

但,不反抗。

人生就是一片又一片雪花,有人看到了繁华,有人看到沧桑,有人看到了明媚,有人看到了冰冷。

至于怎么走,还是看你自己。

好生活,坏生活,能过下去的,都是生活。

作者:池槿文(周冲工作室撰稿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1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