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雀

弃原配娶友妻的徐志摩真的是个渣男吗不,

发布时间:2023/5/23 20:49:23   

文︳非朱非墨

总有人把徐志摩形容成渣男,这有两个原因:1是因为他抛弃原配张幼仪。2是因为他娶了朋友之妻陆小曼。

但是从今天的角度看,徐志摩真的算不上渣男,而且完全可以站在好男人的队列里。为什么呢?

都是包办婚姻惹的祸

首先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感情,是存在着芥蒂的,张是徐家里给他做主的包办婚姻,当他越来越多的接收了西方的先进开放文化后,他对张幼仪的感觉(注意我这里用的是感觉而非感情二字),自心底感觉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时候他正英国在追求林徽因,林徽因此时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生,情窦初开,世界观人生观尚在形成当中,本就寂寞的异国生活,因徐志摩这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到来,而画上了些许靓丽的颜色,又多了几分灰白色的暖暖的乡愁,因此林徽因一开始是没有拒绝的。

其实此时的徐志摩,先行交往的是林父林长民。

林长民这个人是具有进步思想的人,他的弟弟林觉民就是“黄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为了民族舍身忘死,林觉民写下了著名的《与妻书》后慷慨赴死,英勇就义。

而林长民早年就读于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贡献。曾经参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草拟。后携女出游欧洲时,遇到了同来欧洲的徐志摩,他们二人因共同的志向和学识,又有早年在日本的共同经历,成为忘年交。

就在这样的进步思想氛围下,徐志摩爱上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因此我想说的是,世人或许只看到徐爱慕林徽因的美貌与浪漫的外因,却没有注重此时徐志摩心里追求上进,积极向新事物靠拢的那份信心。

因此,此时的徐志摩又如何回去和张幼仪谈论民主主义革命思潮?又从何提起泰戈尔的《飞鸟》集中的“信念是鸟,他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徐志摩也再不可能回到和张幼仪在一起的那个旧式的婚姻中去了,说到底,张幼仪那时的确还是没见过世面的家庭主妇型女子。

经过与林长民也就是林徽因的父亲之间的交往,徐志摩自然想找一位与他志同道合的女孩,共同创建他心底的新世界。

然,知道此事的林长民家族爆炸了,林徽因的姑姑们因深知徐志摩是个有家室的,纷纷来信劝阻林徽因,林家不能接受自己这么漂亮又有才华的女儿嫁给人做妾室。

她们恐是还没有想到可以离婚的问题,因为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离婚等于抛弃,作为女人他们不能想象张幼仪被退回娘家,被休妻又该是何等凄凉。

因此徐志摩应是得知了风声后,回去毅然决然的要求与张幼仪离婚。然而徐志摩是个本性纯良的人,又因为张幼仪已经怀了他的孩子,他决定给她元的赡养费作为补偿。

张幼仪当时没有要,后来正式离婚后,徐父认张幼仪为干女儿,还把财产分为三份,一份是徐志摩的,一份是给张幼仪母子的,最后一份给自己养老。

徐志摩父亲与张幼仪和孙子

但前提是张幼仪不能改嫁,如果改嫁那么张幼仪只有一份嫁妆而没有家产。因此说到底这还是个封建思想的家族,正是这种用家族利益拴着一个人的人身自由的糟粕思想,让徐志摩更为反感。

与张幼仪离婚,是势在必行了。

真的是朋友妻不客气吗?

但是即便如此,林徽因还是拒绝了他的追求,并回国。当他成功的拿到离婚书,到英国住所找林徽因时,已经人去楼空。

第一次这么惨烈的,以与家族决裂为代价的恋情就这样愕然而至,这让徐志摩难以承受,并一度消沉。却也在与此同时写下了著名的那首诗:《你去》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你上哪一条大路,你放心走,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我要认清你的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目送你归去……不,我自有主张,你不必为我忧虑;你走大路,我进这条小巷,你看那棵树,高抵着天,我走到那边转弯,再过去是一片荒野的凌乱:有深潭,有浅洼,半亮着止水,在夜芒中像是纷披的眼泪;有石块,有钩刺胫踝的蔓草,在期待过路人疏神时绊倒!但你不必焦心,我有的是胆,凶险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等你走远了,我就大步向前,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也不愁愁云深裹,但须风动,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离开了林徽因,以一首《你去》徐志摩给自己的爱情画了一个句号,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那句“但你不必焦心,我有的是胆,凶险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等你走远了,我就大步向前......”说明了徐志摩的确不愧是一个有为青年,他依然追求从旧社会里突破出来,寻求新的明灯。

徐志摩之所以没有更多的建树,让世人感知到他的进步思想,这是因为他从原本修习的法律和政治转向了文学。而他短暂的生命又如烟花一般在刚刚升空之时便谢落了。

年“五四”革命运动的浪潮波及到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

但是这么一位翩翩绅士,为什么拆散了朋友的婚姻不以为耻呢?这是因为实际上王赓和小曼的婚姻在当时也是包办婚姻。

时年陆小曼19,王赓25。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主导下,他们二人成婚。

实则王赓是个将才,却绝不是陆小曼一个文艺才女,外交名媛的菜。他们从订婚到结婚只用了一个月,互相还没了解透彻便闪婚了,婚后事业心强的王赓,便忘情投入到了工作当中去,而忽视了娇妻才女陆小曼。

王赓这个人,经常被小编们用军人这两个词一带而过,实际上他的资历也是相当优秀的,我们来看一下。

他清华毕业后保送美国,先后在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就读,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后转入西点军校,曾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同窗。

正是这样的资历,又被当时誉为民国第一帅哥,才让陆小曼的父母,把唯一的女儿许配给他。

但陆小曼也是从小会说英、法、德三国语言,并一度成为外交官顾维钧的助手的京城名媛。

小曼擅长昆曲、丹青,她15岁时的一幅画就被外国人出价法郎求取。

因此这样一位才气俱佳,不输林徽因的才女,被徐志摩拼着与兄弟断腕,父子断脉也要求娶。

而小曼和徐志摩的关系,却也正是前夫王赓无意中撮合的,他们原本有一个上流交际圈,小曼嫁给王赓后,就变成了一个笼中之金丝雀,只有在和丈夫一同的交际圈中得以与各界名流交往。

这时候的王赓因一心只顾事业,便常常把小曼推脱给徐志摩照顾,他自己则一头扎进军事政治领域钻研,这些却都不是陆小曼所爱好的,自然也少了很多共同语言。

陆小曼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

而徐志摩无疑是浪漫女性最合适的人选,就这样,他们二人在共同的爱好下,走到了一起。彼时我想,陆小曼与徐志摩之间敢于冲破种种社会禁忌,正是受了新思想的鼓舞,实际上陆小曼的婚姻又何尝不是包办婚姻?

所以从这一层上考虑,当时的新青年,把进步思想看的比什么都重,那么他们俩再次冲破旧势力下的婚姻,结合在一起,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王赓更是个大度且开明的人,他在陆小曼和徐志摩的婚礼上,也献上了自己的祝福:苦尽甘来方知味。

陆小曼与徐志摩的婚礼

这句祝福在我看来有两层意思,一是祝福她冲破封建枷锁,寻到了自己的真爱。二也许是他深知徐志摩供养不起陆小曼,有等待陆大小姐跟徐志摩受苦后回头的意思。

娶了陆小曼后的徐志摩也是恪守承诺的,正因为他忠于爱情,忠于婚姻,他才在婚姻中,积极努力,改掉以往浪荡公子的习气,开始拼命赚钱养家。

在我看来,这是徐志摩整个人力求改变,从本心与封建家庭,封建观念划分水岭的一个重要表现。

写在最后:

很多人纠结于他到底最爱谁?我认为他最爱新思想,新世界。在他的爱情观里,其实藏着他要求进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这是一个男人逐渐破茧成蝶,成熟蜕变的过程。对于婚姻,他先与幼仪离婚,再与小曼结合,这很符合新时代的一夫一妻制。

说来,那个时代很多大家,虽然追求新思想,却并没有像他一样,真正身体力行的去按照新思想的观念去做,

更多的是家里的糟妻不下堂,外面的娇妻守空房。这就不是真正的尊重女性。

至于前妻张幼仪,徐志摩的做法的确凉薄,但是实际上在他们离婚时,是徐志摩给了张幼仪一笔丰厚的分手费,才使幼仪有了后来的服装公司,并接济不懂从商的徐志摩。

如果徐志摩人品真的如很多人说的那么渣,张幼仪能在受了伤害后还这样对他。对他家吗?

人之常情,张幼仪对于徐志摩是忠于人品的,这才有了后面她给他的二老养老送终,为他收尸,帮他安顿陆小曼之事。

说到底,在一个社会进入新旧交替的阶段,发生很多不寻常的事,这是时代更迭,社会进步的产物,我们看事情要通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能一厢情愿的按照当下的社会道德标准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更客观的评价一个人的行为。

力挺徐志摩离婚,与陆小曼结婚的人还有胡适,难道这位被誉为新文化先驱的思想家也只关风月吗?

自然不是这样的。他对每一段婚姻,每一段感情都是认真的,负责的。细想下来真是如此。

对于张幼仪的处理,只要张幼仪愿意,张幼仪是可以再嫁的,他没有用无爱的婚姻牵制住她。

对于林徽因,他是认真的追求和热烈的爱,为了林徽因他要求与封建包办婚姻离婚,他是认真的。

对于陆小曼,他娶了她便对她的后半生负责,他做到了一个男人应尽的义务,不管她如何挥霍无度,他都尽其所能满足。

这样的男人我觉得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179.html
------分隔线----------------------------